聊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一、《规划》编制背景及过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既是重大政治任务,又为我市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全市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
《规划》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领会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认真落实“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等重大任务;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书面、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征求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得到各单位大力支持。《规划》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
二、《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共13章,约3.9万字。
(一)发展背景。包括重大意义、发展基础和问题挑战。
(二)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其中,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25年,建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高效”的聊城黄河生态保护体系,聊城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态势充分显现,成为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全省同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聊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四)保障黄河沿线长治久安。主要是全面落实黄河下游豫鲁平原防洪保护区相关任务,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黄河水沙调控机制,健全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五)推进水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主要是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打造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体系。
(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主要是坚持创新在聊城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科技强市。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支撑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产业突破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增量崛起、存量变革”,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提高聊城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主要是坚持法治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大众化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黄河(聊城)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化聊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九)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聊城样板。
(十)全面提升聊城发展动力和活力。主要是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十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主要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二)加强黄河流域区域合作。主要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教育、科技等方面,加强与济南、泰安、济宁、濮阳等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十三)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强化政策支持、强化项目推进、强化氛围营造。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