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字号:
大 中 小



近年来,聊城市坚持做好数字经济“加减乘除”,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级稳步提升。出台省内首个市级《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并先后出台《数字聊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数字聊城“十四五”规划》《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从市级层面加强政策引领和系统布局。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49%,居全省第4位。
一、做好“加法”,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以新业态拓展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实现传统产业的“场景化”再现和“网络化”重构。一是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聚焦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重点行业,分区域“一县一策”“一园一策”举办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现场会,搭建企业、技改服务商、金融机构等技改要素对接互动平台,形成“产学研用金政服”助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先后举办山东技改沿黄行启动仪式、山东“百园技改”东阿园区专场、临清“技改升规”云对接会等省级现场会7场。上半年,实施制造业技改项目536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8%,增幅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快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数字经济重点工程项目,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在各领域广泛应用,16个项目入选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28.76亿元。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聊云数据湖、阿里云创新中心、京东云数字经济产业园、腾讯云大数据基地等为代表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4个园区通过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评估,园区集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做好“减法”,挖掘企业数字转型潜力。一是减轻企业转型负担。加大惠企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智能化技术改造奖补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将智能化技改项目企业列入授信计划,通过简化审批手续、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予以金融支持。8个项目列入省技改“专项贷”储备库,2个项目申报省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奖补,获得省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补助资金518万元,获得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奖励资金100万元。二是建立“1+1+N”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动机制。每周1次调查问卷,摸清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需求;每月1场融资对接会,搭建企业、金融机构面对面沟通对接平台;“N”即跟踪落实,对未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专人进行跟踪落实。今年上半年举办了8场政银企对接会,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参会企业300余家,达成融资意向6.2亿元;帮助252家企业转贷资金29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4亿元。三是树立标杆示范和应用场景。挖掘、宣传、推广“上云用数赋智”典型案例,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鲜活案例、应用场景,激发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打造轴承产业“黑灯工厂”,引导轴承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轴承产业数控装备应用率超过95%。上半年,新培育市级智能工厂3家、数字化车间8家。
三、做好“乘法”,发挥数字经济倍增效应。着力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基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数字经济厚植发展土壤。一是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加强5G网络深度覆盖,出台《支持5G基站规划建设若干政策》,编制《中心城区5G基站布点专项规划(2020-2030)》,累计开通5G基站5792个,主城区、县城核心区、乡镇驻地已基本实现5G信号的全覆盖,正在向农村地区逐步延伸。打造“千兆城市”,城区千兆宽带接入覆盖率达到100%。推动轴承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地,发挥产业信息集聚效应。二是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举办数字专员专题培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上云”企业1.3万家,设备上云4.1万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培育一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经济示范企业及项目,累计培育“三优两重”项目14项、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33家、省级5G试点示范企业5家。三是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引进,培育产业集聚。今年上半年,64家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42.8亿元,同比增长11.78%。逐步形成以光电线缆、北斗导航、汽车电子、5G集成电路芯片和关键基础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格局。20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业务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6.6倍。
四、做好“除法”,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不断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筑竞争新优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电子政务“一朵云”,为构建政府治理能力高效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数智”支撑。与中兴通讯联合打造视频算力网络,建成存储能力达到10PB的政务云平台,市直部门业务系统上云率达到100%。编织电子政务“一张网”,承载各级各类业务应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数据通、业务通提供支撑。建成数字聊城“城市大脑”,建成数据中台、物联感知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8个基础平台,打通市直31个部门65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近300万次。二是着力推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发展“互联网+农业”,蔬菜大棚运用“温室管家”等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了远程控制蔬菜生产环境;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一物一码”,记录从源头生产到市场销售所有信息。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建设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实现重点景区、文博场馆的数据联动,孔繁森纪念馆、中华水上古城等景区实现互联网、AR/VR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发展“互联网+医疗”,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医疗、健康体检等信息共享。发展“互联网+物流”,搭建物流网络平台,涌现出一批“无车承运人”,网络货运模式加快推广。发展“互联网+物业”,首批5个小区开展智慧物业试点。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