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2024-03-05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聊城市创新“科技副总”机制助推企业扬帆远航
11371500004428194T/2022-4386359
2022-11-10 17:20:24
市发展改革委

聊城市创新“科技副总”机制助推企业扬帆远航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科技副总”是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任副总职务。2021年以来,聊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型企业“科技副总”全覆盖行动,选聘133名高层次人才到125家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2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10余项,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亿余元,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科技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人岗适配。精准摸排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深入挖掘企业的科技需求,形成237项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在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征集有意愿的高层次人才378人。探索形成了“244”选聘模式:“2”即严选合作基础、严选产业匹配;“4”即看学历、看能力、看领域、看距离;“4”即匹配对接、任前培训、选后试岗、综合评价,做到双向选择、需尽其解、人尽其才、人岗相适。

  (二)巧用资金杠杆。首创“科技副总”协同创新项目,设立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项基金,三方按照1:2:3的比例进行匹配,有效撬动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活动。市政府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20%支持。两年来,政府投入产学研合作资金959.51万元,带动学校和企业研发投入4797.55万元。

  (三)优化权益保障。校企合作形成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受聘企业进行转化,成果收益双方共有,保护期三年;实行项目带头人尽职免责,企业风险自担。比如,徐立鹏博士在易斯特公司任职期间,申报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3项,协助企业科技立项11项,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个人也获得了丰厚回报。

  (四)强化政策激励。企业为每名“科技副总”每月提供不少于1000元的交通补贴,赋予科研团队项目经费自由支配权;企业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有效提升“科技副总”的归属感。对评估优秀的“科技副总”,优先推荐申报重点项目,高校每年根据“科技副总”考核情况,在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时优先支持。

  二、改革成效

  一是营造了良好创新生态。“科技副总”使政产学研精准对接,在促进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对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起到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据刚刚公布的数据,2021年聊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6%,居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增长0.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二是突破了产业关键技术。“科技副总”高效整合企业研发平台和高校院所研究能力,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攻关团队,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如贾正锋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欧蓝素环保科技公司制定“尿素液生产工艺标准”,成功申报“尿素液工艺优化及先进助剂研发项目”,获评省石油和化工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优秀成果。

  三是提升了资源利用效能。“科技副总”直接链接优势专业高校,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齐辉博士在山东蒙恩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帮助企业建设了“聊城市蔬菜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促进了聊城市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规范与发展。

  三、经验启示

  通过实施“科技副总”行动,可以有效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制度体系差异大、激励政策不相容、成果转化效率低的壁垒,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一是实现高校与企业需求的有机融合。“科技副总”搭建起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需求的桥梁,有效解决了高校专家能为企业做哪些服务、企业能为课题实施做哪些支持的问题,实现了精准引才、协同育才的“双赢”局面。

  二是实现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有机融合。通过发挥协同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实现了科研经费、研发人员、企业需求的良性互动,变“研发降本”为“研发增效”,提升了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创新盈利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实现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有机融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发展由市场主导,产业布局由政府引导。“科技副总”链接起优势企业与主导产业,有效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有力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