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引领 示范倍增 聊城市全域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字号:
大 中 小



2020年以来,聊城市立足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难题,坚持项目引领、示范带动,整市全域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增产高产,探索出了一条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的“聊城路径”。2022年7月,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在聊城市高唐县成功举办,并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全国农服十大新闻。
一、路径探索缘起
聊城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77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24.08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质粮食和瓜菜菌、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镇、工商业,留守小农户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农村“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农民种粮边际收益不高、积极性受挫,生产经营粗放问题凸显;在家庭经营方式下,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难以容纳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手段。为破解这一困局,聊城市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做法举措
(一)强化项目示范,扩大托管规模。以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财政项目为引领,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示范带动,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发挥组织“统”的功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县市区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县镇村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将农户承包土地、沟头河沿、路边零星土地、撂荒地等充分整合,引导农户集中连片接受服务。目前,全市全程或多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粮食种植面积的80%以上,服务对象超110万户。二是发挥资金“扩”的效应,率先实现整市推进。自2020年起,累计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财政项目资金1.63亿元,连续3年位居山东省首位,占比达到全省的20.04%。通过组织统筹引领和财政资金引导的双重作用,迅速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市全域推进。三是发挥宣传“推”的作用,切实营造浓厚氛围。紧紧抓住“三夏”“三秋”生产关键时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典型、模式等宣传推介活动1500余次,切实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全市77个乡镇整镇推行农业生产托管,3624个村整村推行农业生产托管,2196个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
(二)坚持规范提升,推动健康发展。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服务小农户,不断加快主体培育、鼓励探索创新、引导资源共享,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是培育服务主体。制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若干政策措施,规范建立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名录库,优先选择基础建设完善、托管运营规范、服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主体开展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促进良性竞争。目前,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475家。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根据农户需求,精准推出单环节、多环节、全流程等不同作业套餐,提供农资直供、生产托管、金融保险等10余种菜单式服务,涵盖耕种、管理、收获等作物全生命周期,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三是制定服务规范。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品种、不同服务环节,加强标准制定和合同规范,统一制定服务合同、登记表、承诺书等,切实做到“约定有合同、服务有标准、过程有记录、质量有保证、资金有监管”,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逐步规范。
(三)聚焦粮食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首要任务,实现生产托管与粮食生产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同步提升。一是服务提效保粮食丰收。2022年,全市累计下达农业生产托管等专项资金8747万元,集中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单个或多个环节生产服务。据统计,“三夏”“三秋”生产高峰期,全市累计5000余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粮食收获服务,上阵收获机械10万余台,服务面积达1100万亩、服务农户数超220万户,有效保障了粮食丰收。二是托管服务助任务落实。紧紧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重点工作,积极提供技术、农机、资金等多类型、菜单式服务支撑。2022年,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累计播种11.7万亩,超额完成了种植任务目标,其中托管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84.99%,有效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大豆生产工作“双促进、双提升”。其中,东昌府区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顺利推广,全区累计播种0.78万亩,达到任务面积的130%,并全部交由服务组织进行全程托管,服务对象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10公斤,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靠种地难以维持生计、失去土地心里又不踏实”的突出矛盾,调动了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性,又促进了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结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超过114.59亿斤,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三增”,总产稳居山东省前三位。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户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有效推动了分散土地的集中经营,变“零播散种”为“成方连片”,在运行上化解了小体量、分散承包经营的难题,使原本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逐步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以小麦生产为例,实施全程托管服务后,通过农资集中采购、集中连片统一机械化作业,亩均可增产100斤左右、节本增效200余元;以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服务主体参与托管服务后,年作业量可增加30%,作业成本降低25%,农机手人均可实现年增收1至1.5万元;另外,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规模化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在大大提升村干部威信和干群关系的同时,也可获得土地增量和增值两部分收益。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有效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共性问题的同时,又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模式等导入了小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使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实现了小农户生产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据统计,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通过广泛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小麦每亩化肥农药用量可减少10%-20%。一家一户单独管理变服务组织统一管理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也更加便捷高效,2022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量达到600余吨,有效落实了“双减”目标、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图片附后)
![]() |
图为:服务组织农机手正在托管地块进行小麦机收作业
图为:7月15日,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暨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发布活动在山东省高唐县举行。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