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报送 “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有关情况的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去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出成效。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产业突破工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聊城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培植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健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机制,实施产业集群攻坚行动。截至2020年底,“四新”投资同比增长49.7%,居全省第3位,“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9.2%,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我市新能源汽车、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个。2020年,1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2.2亿元,利税14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提高幅度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积极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每年筛选实施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定期督导、要素保障、考核评比四大机制,积极运用省、市督导服务平台推进项目,全力抓落地、促进度。2020年,76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7.5亿元,210个实施类市级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争取161个专项债券项目,获支持额度176.1亿元,居全省前列。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优化情况居全省第3位。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2020年,共争取省级工程实验室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创新平台17家;认定市级工程实验室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共10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省级创新平台共101家);市级工程实验室7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3家(市级创新平台共219家)。组建九大产业集群研究院,组建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聊城绿色发展研究院,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当前,已初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撑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创新载体布局。
三、扎实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先行工程,加快建设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综合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郑济高铁全线进入架梁阶段;雄商高铁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聊邯长高铁可研报告编制加快推进;聊城民用机场、聊泰铁路黄河公铁桥、东阿至东平黄河大桥取得积极进展;高东高速建成通车。加快能源优化。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20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157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133.37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13.5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10万千瓦。完成了非化石能源倍增计划。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推进绿色低碳集约发展。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燃煤机组23台、装机容量253万千瓦,清理“地条钢”企业12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3万吨,关停燃煤锅炉1949台,关停小铸造企业1000多家,关停散乱污企业3300多家、整改5900多家。2019年底,关停了可上缴税金1.33亿元的东昌焦化。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控能源消费增量,结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进展情况,优先支持涉及民生、环保以及省重大战略急需建设的项目,坚决杜绝新上高耗能项目。大力压减煤炭消费。成立压煤工作专班,加强监测评估和跟踪问效,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控制计划2159万吨(不含省直调电厂),累计消费2089.77万吨,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圆满完成。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