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已归档)
字号:
大 中 小



2021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69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17.34%。
一、稳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印发了《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2年)》,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林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五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60余万亩,划定511.0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07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加快瓜菜菌产业提质升级,稳面积、提质量,发展以高档冬暖棚、层架式食用菌棚及大中拱棚为主的现代设施栽培,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紧抓畜禽生产,国家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达到6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了82%以上,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猪产能有效恢复,肉蛋奶供应充足。现代渔业运行良好,积极推动推进生态健康绿色养殖,向标准化和规模化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
二、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百园千镇万村”工程。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我市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5个,市级52个,形成了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产业园建设工作得到省厅充分肯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21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55个。培育了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全链条式龙头企业,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321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8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800亿元以上。开拓销售渠道,提高服务市场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电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农村电商突破行动实施方案》,整体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2021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169.2亿元,增速超过34.2%,列全省第1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6亿元,总量列全省第5位。
三、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了全覆盖,阳谷县、茌平区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将优质品牌作为我市农业名片,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共拥有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2个,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3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2个。“聊·胜一筹”由土储集团进行专业化运营,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鼓励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市现有“三品一标”1405个,认证基地面积510万亩。
四、坚持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研究院职能,在蔬菜、食用菌、作物育种等领域开展科研项目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开展项目合作,积极引进省外先进农业科研力量,为聊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聊城市政府与山东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结合我市优势特色种养产业成立了畜禽、黑头羊、蔬菜、果品四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能量。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立项农业技术规程17项,涉及桑黄、食用菌、蔬菜、粮食等种类的生产、加工环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征集本地区内粮食、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等作物的珍稀、名优、特异的作物种质资源共240份,加快“鲁西种苗谷”建设,遴选出303个优秀品种。积极开展“两全两高”农机化建设,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助推我市农机化水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6个,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4个。
五、全面提升主体培育新动能
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全市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1792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6个,省级173个,市级403个,认定家庭农场3748家,其中省级示范场47家,市级242家,引领各类主体规范发展。全市重点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显著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