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 | 唐明贵 | 建议时间 | 2020-06-16 00:00:00 |
---|---|---|---|
建议内容 |
雄安新区的设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而且也会对其他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就聊城而言,距离雄安新区不到400公里,不仅有大广高速、德商高速相连,而且未来的雄商高铁也经过聊城,这不仅为聊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对于聊城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雄安新区总规划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不仅辖区内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丰富,且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非首都功能,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巨大投资、合作潜力的市场。以未来雄安新区的辐射力度,聊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周边地区,而可能是它的一个次中心、一个功能区。聊城在地热、农业、人才、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具备对接优势,可以分工协作、形成共赢。 (二)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雄安新区定位是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而非一般意义的经济特区;其城市建设也不是走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开发的老路,而是积极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五大理念”“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发展理念将在这里率先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因此,新区的发展对于我市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冲击和挑战 由于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定位高,特色突出,自然环境、政策和环境优越,不仅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而且会吸引大量优质人才涌入;不仅高精尖产业大有可为,而且金融、服务等配套产业也会集聚。这势必会导致一些可能流入和已经存在于聊城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转入雄安新区,给我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雄安新区设立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我市发展的需求和优势,应该遵循全方位原则和区域协同原则,积极与雄安新区相对接。 (一)原则 1.全方位原则 由于地处鲁西欠发达地区,虽然聊城近年来在市委市府的带领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处在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多,新旧动能转换迟缓;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因此,要想实现聊城的跨越赶超,在对接雄安新区时,应遵循全方位原则,从建立健全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到农业、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规划、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2.区域协同原则 所谓区域协调协同,就是促进一个全新的合作机制形成。雄安新区本身就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产物,它紧邻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离首都新机场很近,通过接驳、耦合,不仅可以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源,而且可以发挥其带动冀中平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缓解首都的环境资源压力。因此,聊城在与雄安新区对接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以外的多主体联动区域协调机制,打破两地之间货物、资金、人口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两地的协同发展特别是产业转移、交通运输、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二)基本路径 聊城应解放思想,主动对标,以雄安新区为镜鉴,着力提升眼界、提升标准、提升效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重新审视、谋划全市的发展,努力与雄安新区同频共振、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1. 对接发展理念 地方要发展,理念需先行。因此,要想和雄安新区对接,首先应学习其建设的新理念。一是仔细研究《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和《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汲取其中关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和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我市发展的观念意识和政策措施,并在制定新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时贯彻落实。二是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人随时关注新区各方面的信息,对新区发展及其与聊城的关系进行专题和跟踪研究,定期为市委、市府提交专报;市委、市府应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作为聊城下一步发展的参照依据。 2. 对标体制机制 制约聊城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要想破解这个难题,就必须充分领会中央布局雄安新区的良苦用心——将其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样本,积极借鉴雄安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市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在科学把握市情的基础上,对标新区模式,吸取新区经验,深入分析我市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破除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件制约。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方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会大大降低聊城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本,提高改革创新的效益,加快我市转型升级的步伐。 3.实现产业联动 基于比较优势和协同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努力实现聊城和雄安的产业联动。一方面,雄安新区刚刚起步,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市铝、铜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业、机械制造业、钢管产业在国内同等行业中占据一定优势,可以考虑和雄安合作,在新区建立产业园区或合作组建公司的方式推进合作,助推新区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党中央要求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突出发展高端制造和智慧经济,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这些方面可以为聊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持等。 4.实现农业合作 雄安新区建设涉及到农业创新基地,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和都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希望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加快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和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聊城作为农业大市,应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搞好对接。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将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入融合,推进 “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为雄安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二是与雄安新区农业创新基地深度对接,协同开展节水种植、设施环境控制、智能作业、食品制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创新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共享农业、营养健康功能食品产业等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区。 5.开展人才对接 应关注雄安新区发展的最新动态,根据聊城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力争与雄安新区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区域人才、项目、政策协同机制,打破用人单位之间、区域之间人才使用的藩篱,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推动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两地的人才共享网络、建立高端人才数据库和高端人才需求库,促进人才与用人主体精确匹配、有效对接,推动人才为用人主体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指导活动,实现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另一方面,分析雄安新区建设提供的创业就业机会,不断创新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做好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培养,满足雄安新区的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倾向于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物联网、现代金融、园林建设、城市规划、建筑、现代物流等相关专业的培养力度,为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旅游营销、农家院营销、裘皮营销等储备人才。 6.开展生态共建 开展生态共建,对标雄安新区白洋淀保护修复、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建设和“千年秀林”标准,一是切实打好“引黄入冀补淀”和“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两岸的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让与雄安新区联通的地区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不仅保证进入河北和雄安新区的水质,而且也给绿色聊城添砖加瓦。二是雄安新区处在污染叠加地区,党中央在次高标准建设绿色新城,意欲推动整个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聊城也应借机突出绿色发展,一方面按照“以河代库、以堤代路、沿岸绿化、蓄水造景”的思路,启动徒骇河、马颊河、东昌湖等水系治理工程,突出抓好沿河沿湖两岸植树绿化,努力使河湖水域环境展现出新面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注重沿岸文旅活态传承及保护,推动运河文化、生态共融共生。经过几年奋斗,力争将聊城建成国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为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改善做出聊城贡献。 |
答复时间 | 2020-07-13 00:00:00 | ||
办理类型 | 已解决 | ||
办理情况 |
尊敬的唐明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聊城与雄安新区全方位对接”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地处平原地区,缺乏靠海、靠山的资源优势,地处东部,缺乏中、西部政策优势。在参与区域发展战略上,我市没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明显感到缺乏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支持。2018年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聊城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聊城有优势、有特色、有条件、有干劲,接下来将更广泛、更主动地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一、在思想认识上主动融入 对于聊城来说,主动融入雄安新区发展,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大责任。下一步,我们将从认识上再提升、从思想上再融入,自觉站在与雄安新区发展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聊城的优势和短板、定位聊城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扎实推进聊城与雄安新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我们将坚持协同融入理念,加强两地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区域整体发展新活力。我们将主动学习雄安新区的超前意识、长远眼光、国际思维,努力使融合发展更加顺畅,切实将政府推动的融入转化为市场驱动的融入。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主动融入 在与雄安新区对接发展中,聊城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区位上,聊城距北京仅400公里、雄安350公里、天津300公里、石家庄不足200公里,是京津冀南部重要节点城市,雄商高铁建成后聊城与雄安联系更为便捷,将成为北京“两小时生活圈”城市。具有接受雄安新区产业转移和科技人才辐射便利的条件。经济上,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与雄安新区联系紧密,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新能源客车、轴承、绿色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是中国蔬菜协会授予的“中国蔬菜第一市”,瓜菜菌年产1700余万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古运河等旅游景点,千岛山庄医养中心、阿胶养生小镇、温泉休养基地等医养资源,正在努力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要素支撑上,境内石油资源、岩盐资源、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空间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培养造就了一支覆盖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三、在组织行动上主动融入 聊城将立足自身优势,遵循全方位原则和区域协同原则,以积极姿态和扎实工作,主动对接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协商研究重大合作事项。努力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一是“引人才、促发展”。聊城处在产业一线的高层次人才少,产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急需高层次人才来聊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将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共享机制,打破区域之间人才使用藩篱,面向雄安引技术、引人才,引进科研院所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人才来聊发展,吸引科技成果向聊城转移转化。另一方面,鼓励支持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做好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培养,满足雄安新区的人才需求。二是“走出去、拓市场”。雄安新区建设涉及到农业创新基地,聊城作为农业大市,将紧抓机遇,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积极推进“聊·胜一筹!品牌农产品”,冀望未来雄安的农产品供应集团将聊城市作为农产品供应基地,为雄安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聊城拥有特色鲜明的制造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铜铝深加工、新能源客车、阿胶、轴承、彩钢板、纺织、绿色化工等产业基地,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与雄安地区的产业联系紧密。基于比较优势和协同发展原则,创新机制,将努力实现聊城和雄安的产业联动,加强与北京及雄安的市场合作,扩大对聊城工业品的采购。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用创新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有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投资管理等重要领域先行先试,在重大政策、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努力使我市与雄安新区同频同振、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感谢您在百忙中对聊城区域协作发展工作的关心关注,以及关于加强聊城与雄安新区全方位对接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尽职尽责,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确保任务落实,也请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督促我们做好跨区域协作发展工作。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7月13日 |
||
主办单位 | 市发展改革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