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2224号提案(关于加快引进建设高校院所打造人才强市蓄水池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建议人 韩卫杰 建议时间 2023-03-08
建议内容

关于加快引进建设高校院所打造人才强市蓄水池的建议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最为强劲的“发动机”。近年来,聊城市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拓展市校合作,通过聊城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从我市拥有的高校院所的数量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建议加快建设或引进高校院所,助力人才强市建设。

    一、加快引进建设高等院所的必要性

一是建设人才强市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底蕴支撑,一个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这个城市的发展前途,可为人才夺取获得先机,是人才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市仅有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两家家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聊城市技师学院等3家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

以章丘区大学城为例,撤市设区后经过积极运作争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共有13家院校,既有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山东警察学院等重点高等院校,也有旅游学院、传媒学院、技师学院等优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13万人,可以满足各层次人才需求;特别是山大、山财大主校区建成使用后,可达20万人。境内企业建有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和济南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7家。撤市设区以来,引进北大未名、清华启迪、哈工大机器人、北交大科创园等20余个科创平台。二是防止高铁带来的“虹吸效应”。郑济高铁的相联相通能够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为整个聊城区域经济注入全新的发展新动能。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警惕“虹吸效应”,即随着交通的便利,一些人才及资源会涌向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面临人才、资源被吸走的可能。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增长率进一步降低,能否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愈加重要。高等院校能给地方经济带来活力,促进地方消费增长,同时为我市汇聚人文气息,更能为聊城人才夺取获得先机。三是助推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近日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 《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兴聊”战略的若干措施 (试行) 》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的“顶尖人才突破计划、优秀人才培引计划、专业人才引进计划”等都需要高校院所的强大支撑。因此加快建设或引进高校院所迫在眉睫。

二、在茌平区引进建设高校院所的突出优势

茌平区是“聊茌东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造业集聚片区,在加快引进高校院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茌平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与中原经济区融合,309国道横贯东西,105国道连接南北,316省道、257省道、济聊高速、济邯铁路、济聊一级路等在境内交汇,济郑高铁在这里设立站点,德郓高速穿境而过,整体处于济南半小时都市圈,立体大交通优势凸显。茌平作为聊城距离济南最近的市区,是经德进京的必由之路,三分之一边界与聊城中心城区接壤,是聊城面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桥头堡,也是我市“中疏、东进、北拓”战略的关键。二是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信发集团、金号织业、华鲁制药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铝及铝精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医药、人造板、汽车零部件六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国大型铝电生产基地和长江以北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汽车散热器产量占全国近三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4以上,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工业产业百强等4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三是园区支撑能力较强。信发铝精深加工智慧产业园具备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原料和能源优势,绿色化工产业园是全市仅有的三个获省政府备案的化工园区之一,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茌平区的高铁新区作为一张“白纸”,为茌平区未来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和现实支撑。四是融入主城区的重要途径。2022年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茌平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高铁新区建设全面起势”。在茌平引进高校院所对于拉大聊城城市框架,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引进高校院所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支持茌平引进高校院所。立足于聊城的城市定位、产业发展,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助力“六个新聊城”建设。建议在茌平南部高铁新区规划引进1所高等院校,与聊大的优势互补,也可依托聊城大学设立聊大分校,其化学专业、农业等均是国内领先专业,与茌平现有的产业高度契合。鼓励高校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优势,设置学科专业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同时建议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会,加快引进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依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茌平校区,解决校企实质性合作问题。同时随着聊城、茌平高铁新区的逐步建成,旅游、文化创意、餐饮消费、现代金融等第三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这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支撑。二是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科创平台,大力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驻聊高校科研成果“就地变现”。抓好实习实践基础工作,强化实践基地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发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省级绿色化工产业园等园区产业集聚作用,积极和高校进行对接,依托信发集团、华鲁制药等重点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三是建议形成长效机制。建议制定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形成能够留住本地和吸引外地青年人才的长效机制,站在储备、吸引优质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战略角度出发,把考核优秀和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在读大学生,纳入全市人才储备库,毕业后享受创业创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驻茌、驻聊高校毕业生扎根聊城、服务聊城。四是建议加快建立落实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导向,扎实做好落地高校服务保障,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高校院所的引进工作。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配套办法,从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支持。 


答复时间 2023-09-28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尊敬的韩卫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引进建设高校院所打造人才强市蓄水池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高等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指导。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培育打造科创平台,增强对高校院所的吸引力度。为进一步聚集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提升我市对高校院所的吸引力度。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印发了《聊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聊城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引导企业向高水平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积极开展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培育、申报工作,累计培育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78家,为高等院所科研成果落地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效能。为切实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作用,实现高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市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立足市、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围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需求,紧盯国家、省政策导向,积极做好我市公共实训基地专项债券资金争取工作。目前,我市涉及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实训基地共发行债券资金4.91亿元,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助力院所引进。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职能部门,将持续当好抓改革促发展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服务高等院所建设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切实发挥高等院所建设引进对我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重要作用,打造人才强市蓄水池。

(二)促进平台量质提升,推动科研转化。市发展改革委将结合我市产业基本情况及自身特色,加大平台载体前期储备,积极指导各类平台完善申报资质,扩大我市科创平台的创建规模。同时,促进相关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推进已有创新平台加快提档升级,切实提高我市技术创新平台的研发水平加强我市科技底蕴支撑,助推驻聊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三)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留住高校人才。市发展改革委将充分挖掘整合我市现有资源,主动做好职业教育领域公共实训基地项目的谋划、储备、指导工作,继续积极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我市职业教育领域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用足用好上级资金,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领域公共实训基地规模,筑牢校企合作基础,实现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高效衔接,全面引育人才、延揽人才、留住人才。

以上是结合我委职能,对您提案的答复。再次感谢您对聊城高等院所建设引进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9月28日


主办单位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