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279号提案(关于抢抓高铁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建议人 韩卫杰 建议时间 2024-04-10
建议内容

济郑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聊城向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迈出了新的步伐。有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可以显著促进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流量效应、互动效应,通过三大效应,高铁开通可以显著促进服务业集聚绩效。高铁时代蕴藏着巨大的新经济新动能,给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市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和优势:一是我市服务业有较大提升发展空间。2022年,我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8.0%,分别低于国家(52.8%)、省(52.7%)4.8、4.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济南(61.7%)、青岛(62.0%)13.7、14个百分点。二是发展服务业是大势所趋。疫情对批零住餐等聚集性服务业冲击较大,全面提振消费是亟需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三是聊城自身区位交通的优势将给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山东西通内陆、北接南联的“桥头堡”。随着郑济高铁、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建成通车,聊城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几年,将构建起“高速成网、高铁叠加、飞机起降”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成为内外循环的“支点城市”、对接中原的“鲁西门户”。在此,建议我市抢抓高铁通车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以发展现代高质量服务业为定位规划建设聊城高铁新区。建议以聊城高铁新区为核心,以茌平高铁新区、莘县高铁新城为两翼,高标准、多层次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样板,以“现代商务、现代金融、旅游康养、智慧物流”为主导,以“科创服务、创意设计、职业教育”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积极承接济南科技创新溢出效应,规划建设高铁商务综合体、国际学校、高端楼宇、生态公园等优质配套设施,加快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和创新、绿色、人文城市上探索和实践,打造“商务主题城、产业主题城、文旅主题城”,形成涵盖“商务商贸、总部经济、外向型经济窗口”等功能的高铁产业新区。

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线上网络高速信息化与线下实体高铁速度,将企业的总部运行功能与生产功能在空间上做到分离。聊城在区位交通、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依托聊大校企合作人才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多方要素。同时,聊城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空间,2022年,聊城市GDP总量只有济南的1/5,烟台的1/3,甚至不到青岛的1/5。因此,建议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发展空间扩大全市经济总量。建议准确定位,塑造品牌优势,坚持引进和孵化并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将生产、加工、制造等生产类功能选择在成本较低的工业园区,有效分流老城区企业商务沉载负苛,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及交通拥堵压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监管,防止演变为纯房地产开发或囤地不良现象。以杭州市为例,今年1月发布总部新政22条,设立不低于1.2亿元的专项资金,开展总部企业星级培育计划,通过营收、税收、研发等核心指标评定星级后,予以差异化政策支持,为国内首创。同时,杭州市进一步拓展总部经济承载空间,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引导总部企业向高能级平台集聚,在杭州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等核心区块,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平台。

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聊城市拥有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比如,东昌府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轴承及保持器、钢管、新材料等体系;茌平区形成了以铝及铝精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医药、人造板、汽车零部件六为主体的现代体系;临清形成轴承、纺织、有色金属加工、造纸等特色产业集群;东阿依托东阿阿胶、华润生物、东阿钢球、蓝天七色等行业骨干企业,形成了阿胶及阿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建议围绕我市特色制造业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完善制造服务业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我市制造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聚集区。

四、大力发展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生活性服务业。全力提升聊城市区及茌平、莘县等县市区品位,积极活跃商贸物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系统优化商业街区布局,精心策划促消费活动。依托中华水上古城景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莘县燕塔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提升铁塔商业街、米市街、东关街、朱雀街等特色街区辐射力,丰富消费经济业态,赋予特色主题元素,比如以“边吃边聊”、“乐购在聊”为主题主线,形成一批具有聊城本土特色的消费形态。

五、加大对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铁新区的承载能力,策划包装高铁新区项目,加大落地服务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投资入驻,推动高铁新区良性滚动发展。针对总部经济、现代商务、金融、文化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工业及特色产业招商方面制定土地、财税支持、金融、用工等重点扶持政策,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保障、报批报建、项目建设等方面全力优化项目投资环境,尤其对于外向型项目、“抱团入聊”项目等新业态、新模式,要敢于“开绿灯”。


答复时间 2024-05-30
办理类型 已解决
办理情况

尊敬的韩卫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高铁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和重要指导。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将推动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创新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推动服务业持续向好,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为我市抢抓高铁通车机遇,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9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8.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8%,比2022年提高9.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比2022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第4位,实现连续两年每年提升5个位次。累计评选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3个、市级服务业专业人才17名,获评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服务业创新中心4家。

二、工作措施

(一)支持高铁新区建设。支持高铁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电商物流、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落地实施鲁西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产业类项目。支持茌平区打造省会经济圈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航天小镇、奥特莱斯、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2月23日,牵头举办高铁沿线知名企业聊城行活动,24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加力培育市场主体。出台《聊城市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经认定引进新落户的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及重大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由所在县(市、区)参照先进地区“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奖励。开展服务业高质量纳统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服务业企业升规纳统工作,2023年,全市服务业规上企业同比新增194家,总数达到519家,居全省第10位,比2022年提高2个位次。

(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重点发展基础较好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工业互联网四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牵头联合14个部门印发《聊城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我市累计已有2个试点区域、3个试点企业纳入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四)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手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规划》《聊城市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意见》。用好市场规模优势和居民消费升级机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养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五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2023年,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服务业17.9和5.1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好政策支持。抓好《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城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聊城市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贯彻落实。围绕构建“456”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牵头单位加快制定本部门负责的重点行业发展实施方案,“一业一策”逐个突破,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及时兑现政策,增强市场预期,激发发展活力。

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在全市推动建设一百个业态先进、拉动效应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实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全力以赴靠上推进,开足马力建设。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平台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品质消费扩容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化招商,形成滚动接续项目格局。抢抓我市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签订合作备忘录的机遇,组织聊城服务业代表团赴朝阳区、海淀区开展现场考察和项目对接,为两地服务业企业交流协作、合作共赢搭桥铺路。

三是抓好企业服务。建立并动态调整服务业企业培育后备库,“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扶持一批有潜力、想干事、能干事的成长型企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服务业试点,争取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强服务业人才培育工作,开展市级服务业专业人才评选,积极申报省级服务业专业人才,组织开展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培训,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以上是对您提案的答复。再次感谢您对聊城服务业发展所提出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下一步的落实工作,欢迎提出更多的新建议、好建议,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5月30日


联系电话: 0635-8229731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


主办单位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